查了郭汝玫回忆录后才懂,三个人潜伏,偏偏就吴石将军牺牲了?
1950年6月10日,台北马场町的枪声与北京饭店的宴乐,隔着海峡形成刺眼反差。同样是潜伏在国民党阵营的中将,吴石倒在刑场,郭汝瑰、刘斐却能安稳站在新中国的阳光下。这份命运的分野,直到翻开郭汝瑰的回忆录,才终于揭开谜底——吴石之失,失在侥幸;幸存者之幸,幸在绝对
1950年6月10日,台北马场町的枪声与北京饭店的宴乐,隔着海峡形成刺眼反差。同样是潜伏在国民党阵营的中将,吴石倒在刑场,郭汝瑰、刘斐却能安稳站在新中国的阳光下。这份命运的分野,直到翻开郭汝瑰的回忆录,才终于揭开谜底——吴石之失,失在侥幸;幸存者之幸,幸在绝对
接下来发生的事情,有点像赛跑的悲喜剧。那段时间,编写组把所有章节都收拢、定稿,印刷厂也拿出样张,大家在等最后一关的签字和审定。郭汝瑰躺在医院里,按他的性格还是要过目一遍稿子,交代也一句话:刻不容缓。两个月后,10月23日,他在外出时遇上车祸,当场离世。那部他一
郭汝瑰就是其中的另一位十分重要的无名战士。不过,与吴石将军不同的是,他在改革开放后就重新入了党,晚年更是享受副兵团司令级待遇,享年90岁。
1950年6月。十日那天。台北马场町。刑场很冷。吴石受刑。口袋有纸。纸被血染。墨与血混。成了最后话。不是新诗。改了老句。是文天祥句。意思很明。像在交代。他没留口。也没退路。
“W9-撤退”四个字,把1950年舟山海面十万发炮弹的落点往前挪了整整三公里,国军佯动部队扑空,运输舰白烧两天油,这就是吴石用牙膏管里最后一截铅芯换来的战果。
那天去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,隔着玻璃罩摸吴石将军的雕像底座,突然摸到个冰凉的小坑。后来才知道,是参观的人太想触到他的温度,把玻璃磨出的痕迹。管理员说:"每天都有白发老人来,把这当自家亲人的坟头,用手蹭蹭碑上的名字,说'吴石啊,你看到没,台湾快回来了'。"
1947 年夏末一个闷热夜晚,郭汝瑰把九份绝密情报卷成 0.5 毫米粗的纸卷,塞进一支“Sheaffer”钢笔内胆——这支笔是他 1943 年在重庆美国新闻处顺手买的,笔夹已磨得发白,毫不起眼。
1950年6月10日,台北马场町刑场,四声枪响撕破了台湾岛的闷热空气。国民党陆军中将吴石倒在血泊中,口袋里那张被血浸透的纸片上,墨迹洇成两行字:“凭将一掬丹心在,泉下差堪对我翁。”这位曾让蒋介石视为心腹的“国防部参谋次长”,就这样带着尚未完成的使命,永远闭上了
其实吴石是地下党还是地下工作者,区别都不大,他的牺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重,同时我们也不能不佩服当年我方在秘密战线布局的巧妙:两个参谋次长、一个“国防部第三厅”厅长,都是地下工作者或地下党员,徐恩曾、胡宗南、白崇禧的身边,也都有我们的人,至于戴笠身边有没有,估计
1948年9月,辽沈战役前夕,东北"剿总"副总司令杜聿明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极具战略眼光的计划。该计划的核心是:在东北野战军完成合围之前,主动放弃沈阳,将国民党在东北的全部精锐部队通过营口港海运南撤。
电视剧《沉默的荣耀》热播,我党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吴石将军,变得为人们熟知。国民党中将,代号“密使1号”,国防部参谋本部次长,网上就是有的吴石将军是头号红色间谍的说法。
1980年,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,有人放下一束白菊。白发苍苍的老人抚摸着石碑上"吴石烈士"四个金字,指腹划过时微微颤抖——那是他父亲牺牲的第三十五个年头。而在上海一处普通的公寓里,90岁的郭汝瑰正对着窗外的梧桐叶喃喃自语:"他们说我是'活的化石',可谁
1950年6月10日傍晚,台北马场町刑场的枪声穿透浓雾,吴石将军的灰色将官礼服被鲜血浸透。同一时刻,北京饭店的琉璃灯下,郭汝瑰正举杯与周恩来谈笑风生;中南海怀仁堂里,刘斐端着茶盅聆听作战汇报。三位潜伏在国民党心脏的中将,为何唯独吴石踏上不归路?郭汝瑰晚年翻着泛
去年四月,台湾“国史馆”把当年保密局的监听记录抖落出来:1949年8月,吴石的名字就贴在局长毛人凤的办公桌玻璃板下,旁边一行红铅笔字——“暂缓收网,待上层点头”。
1946年上半年,郭汝瑰作为张治中的助手参加了由美国特使马歇尔,国民党代表张治中,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组成的3人小组会议,商讨国共双方停止军事冲突的问题。会谈中有幸面见周恩来。
1907年9月15日(农历八月初九),郭汝瑰出生于重庆铜梁县永嘉乡达昌池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之家。他的父亲郭锡柱,号朗溪,从小勤奋好学,写得一手好文章,颇得当时铜梁巴琼书院院长陈昌的赏识。郭朗溪与夫人朱位椿共生3子,郭汝瑰居长、次子汝瑚、季子汝玲。
1980年的重庆小院,郭汝瑰坐在藤椅上,手里摩挲着那枚磨得发亮的党徽,
蒋介石离开大陆前的最后三天里,都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?今天我们就来探寻历史的足迹。
1975年的春天,北京。黄维站在特赦大会的讲台上,手中捏着那份精心准备的感谢信稿子,却突然感到一阵冲动。他抬起头,目光扫过台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——有和他一样被关押了二十多年的老战友,也有那些监督改造他们的共产党干部。
郭汝瑰作为潜伏多年的红色特工,见过国军太多高官为了权力明争暗斗、为了私利中饱私囊,这些人让他从心底里感到厌恶。